2023国科大研究生学术论坛首场启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分论坛

未来可期

  

  

       “时隔一年,我想带着所学所思向学校报告。”

       “终于有机会来到雁栖湖校区,作为国科大学子归属感倍增。”

       “业内专家的讲解指导,同窗同辈的交流碰撞,一场学术大餐中是无限期待的学校和学科未来!”

       作为由国科大和各培养单位首次联合打造的系列研究生学术论坛,计划的8场“国科大2023年研究生学术论坛”致力于搭建跨地域、跨单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

1.jpg

国科大首场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幕式

       10月28日至29日,首场论坛由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与学生处携手全国不同省市的16个拥有“材料身份”培养单位,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聚首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正如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陈广超在主持论坛中所言,“本次论坛是对于学校发展新探索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材料学科落实科教融合成果的重要举措,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校、所、院三级联动的新机制给青年学子在学术交流中带来的新热情和新希望。”

       历时一天半的时间,300余名从各地奔赴相聚的国科大研究生围绕“信息功能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储能材料”“‘双碳’新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先进材料与人工智能”“功能与环境材料”8个论坛分主题,聚焦我国最新原创性基础研究,共议前沿学术课题。

2.jpg

       “我了解到,借此机会,部分参会同学还是第一次来到雁栖湖校区,这也是一趟‘寻根之旅’!”学生处处长王岗特别提到了初次来到校园的参会同学,他希望大家在这段时光,生活愉快,增长本领,交到志同道合新朋友。

       “希望同学们在学术交流之余,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去了解和感悟‘两弹一星’精神,这是我们国科大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精神脉络。”校长助理林晓特别和参会同学们推荐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这处校园打卡地。闭幕式前,论坛组织与会师生一同参观了这座 “承载着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的历史丰碑”。

       汇集着目前材料领域可以说最活跃的一群 “年轻大脑”,本次论坛可谓“任重道远”,汇集着现代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领域在材料功能的焦点科学问题,“展现着国科大师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与‘四个面向’的站位,潜藏着众多‘0到1’的原始创新和科技突破的机会,也正孕育成为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源头。”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向峰在主持特邀报告时感慨。

       无限未来,正是学生学术论坛与材料科学技术最令人着迷之处。

       01.“我们材料学科,是‘A股’”

       “如今,材料学科几个前沿方向正是我们当今科技关键领域,也是我们国家‘卡脖子’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代表着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和重要方向。实际上,我们材料学科是‘A股’,是我们很多学科的重要支撑,甚至人们常说的信息社会三大基石——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和互联网,都离不开材料学科的这个发展。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树立对学科更多认同,在学科中更深耕耘。”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副所长薛春来教授在致辞中鼓励材料学子。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许多物质到达纳米尺度将产生原来不具备的新功能,因而纳米尺度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华荣研究员在特邀报告中向同行和学子们特别介绍了自己聚焦的“A股”——材料科学发展一项新需求:融纳米结构成像、物性表征、化学分析、失效评价为一体的表征方法。

3.jpg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华荣研究员

       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涛研究员眼中,“智能材料”无疑也是一支“A股”。

       “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出并支持‘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智能传感器’等专项,鼓励以智能/仿生/超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占领制高点……这更是精准定位国家提出的‘四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以仿生吸湿光热凝胶为例,研究人员基于氢键等动态网络,实现了较高湿度下大气湿气的收集与太阳能光热蒸发集水。坐在台下的2019级材料学专业硕博连读生李贝宁(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对这一材料直呼神奇,“看到陈老师团队首次在南海实验船以及永暑礁、美济礁等岛礁吸湿制水的实验现场照片,一下子打开了我国南海岛礁饮用水安全的未来视角。”

4.jpg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陈涛研究员

       02.走向应用与人民是一种必然方向

       近些年,医疗水平和条件不断飞跃,而对此,材料学者并没有停下耕耘的步伐,多种可能应用的医用材料一直在打磨研制。

       国科大材料专业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林翰副研究员在中国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以来,持续思考着无机二维生物材料是否能在肿瘤和炎症治疗中做出贡献。

       “抗肿瘤化疗药物和抗感染抗生素等手段,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药效低、毒副作用、耐药性……”这引发了林翰的思考,“是不是无机二维生物材料的高比表面、表面化学调控、可控催化活性优势可以排上用场?”

       用更专业的话说,材料制备与医疗治疗、降解产物的催化治疗三者如何实现平衡兼顾、精准控制,已成为材料科学与医疗领域“携手打怪”的重大抓手和挑战。

       回到基础研究中去,聚焦“0到1”的创新,无疑是直面这些问题的不二选择。

       “材料科学从服务于应用和人民出发,科学家又发现了新的科学问题,重新回到基础科学中去。”2021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朱晓丹(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听完师兄的特邀报告深受鼓舞,“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

       服务人民,应用社会,对这一材料人心中最深的牵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袁方利研究员通过介绍高频热等离子体制备的集中特种粉体服务国家重要工程任务的实际应用案例一一告诉大家。

       “高通量多孔陶瓷、锂电池负极、3D打印、介电材料、电子浆料、球形纳米抛光粉、树脂填料和陶瓷过滤膜……” 不只袁方利,5场特邀报告中专家讲述的诸多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应用案例,都留在了参会研究生的笔记里。

5.jpg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林翰副研究员

       03.协同合作擦出科学火花

       不难发现,从嘉宾致辞到特邀报告,老师们常常把“团队”挂在嘴边或是直接写在报告开头和结尾。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小波在特邀报告中和大家分享了团队和实验室针对二维纳米片在海洋防腐涂层应用中开展的五项重点工作,正如他介绍中提到的,仿生策略、动态六重氢键和柔性双硫键三方面的“协同”,才能解决自愈材料高机械性能和快速室温自修复能力之间矛盾,开发出强韧一体化涂层。

6.jpg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朱小波助理研究员

       科研崎岖之路,协同合作成为不二法宝,也是研究生系列学术论坛搭建这座交流桥梁,希望传达给学子的殷殷期待。

       特邀报告后的8个分论坛,分别由相关材料专业教师主持,一场场事关材料科学未来的“头脑风暴”正在展开。

       其中,2019级光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张豪(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作为“信息功能材料”第一分会场成员之一,介绍了自己的中红外硫系空芯反谐振光纤研究,他在报告里多次强调“团队的力量”,几年里大家并肩寻觅出路,一直怀着“解放光纤技术应用中的材料限制”的梦想坚定创新,自己能坚持下来做出一点成绩,少不了来自“团队协作”的有力支撑。

       这次“重返校园”之行的返程路上,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马俊良(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回顾经历,更加理解了学校科教融合的理念和深意:“正是在校园里学到的基础知识与回所后的科研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更自信地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再次回到校园交流。”

8.jpg

8个分会场近160场研究生报告,图为部分报告现场

研究生报告分会场

       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的办学特色,是全校上下持续思考的重点问题。答案在论坛学子的反馈中得到了回响,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和成长收获,更是论坛筹备团队所欣慰和期待的。

       各培养单位都高度重视这次论坛,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主任雍文新介绍说:“所里领导和老师都非常重视这次论坛,同学们报名也很踊跃,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次机会。选派的参会研究生在所里进行了初选。”这次论坛中,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有4位研究生荣获论坛优秀报告奖。

14.jpg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雍文新主任

       闭幕式上,2021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周翠翠(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作为获奖学生代表之一发言,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国科大雁栖湖校园,心情比同行者似乎“更多了一重激动和喜悦”,收获更是“多重的”:一方面是作为国科大人的归属感,一方面是与优秀同辈学术碰撞思考的惊喜。

       “科技基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研究生是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力军”,侯建国院长的讲话时刻萦绕耳边,令材料学科领域工作者不由得加快了谋篇布局的步伐。

15.jpg

获奖学生代表周翠翠发言

       “我们是材料的大国,但目前还不是材料的强国,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奋力攻关和刻苦钻研,作为国科大材料学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为实现我们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奋斗。”在闭幕式讲话中,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向峰强调。

研究生论坛期间师生交流讨论

       越来越前瞻、越来越精准,研究生系列学术论坛以期覆盖更广领域,走到更广天地,下一站将荟聚人工智能学子与头脑,继续在原子、分子间,在理论、实践间,在衣食住行间,见微知著,未来可期。

20.jpg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向峰

21.jpg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宋燕研究员作为论坛特邀评委代表发言

22.jpg

与会师生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

23.jpg

优秀研究生荣获论坛优秀报告奖

24.jpg

论坛与会人员合影

责编 : 贺静蕾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