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科技报国使命
文字/曾天雨,图片/李钶
国科大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两弹一星”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历史根基,它的一系列精神内核,都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2024年9月21日,材料学院1205党支部全体党员和班级团员走进了“两弹一星”纪念馆(临时馆)。此次活动旨在帮助同学们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增强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激励青年学子立志投身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弹一星人物展。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23位在研制“两弹一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17位科学家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敬爱的周光召老先生,他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当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在苏联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国投身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虽然他在一个月前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我们留下了两弹一星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开学前夕,他的家人将他的“两弹一星”功勋证书等一大批珍贵遗物捐赠给了国科大,让我们可以循着他的足迹,去了解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周光召先生,当年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展现了卓越的精神品质,他们无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动力。
随后,大家迈入事业展。在展览的开头,印着这样一句话:“‘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年1月26日看望“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时所说的话,深刻表达了这一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事业展分为四部分:“概况”、“原子弹氢弹”、“导弹和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展览详细讲述了在“两弹一星”事业上他们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老一辈科学家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最终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
在这段艰辛的历程中,党和国家始终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坚定的后盾。党的领导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国家则在资金、政策和资源上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这种党和国家与科学家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迅猛发展。正是这种凝聚力,使得大家能够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书写了光辉的“两弹一星”事业篇章。
参观的最后,大家观看了一部纪录片,片中总结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和无数辛勤付出的背影。在众多优秀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逐渐走向了自信与强大,捍卫了国家的安全与尊严。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6年10月,导弹试飞成功;1970年4月,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些胜利的“号角”标志着我国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支部耿昌磊同志说:“老一辈的科学家用自身的努力为我们的国家在建国初期创造了安全的发展环境,其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明白了做科研事业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即使有了成绩也要保持初心,保持一颗奉献的心。今天中国科研的未来在我们的肩上,为了祖国未来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身为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冲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本次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临时展馆,支部成员深刻领悟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伟大内涵。这一精神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无畏奉献与创新勇气,更是新时代青年应当传承的重要精神财富。正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前时代,青年一代应以“两弹一星”元勋们为榜样,勇于担当、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科技前沿、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以实际行动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