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史淑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与光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学院)于2022年10月11号下午17:15-18:30在玉泉路校区教学楼204教室和线上腾讯会议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国科大沙龙系列讲座(第十五期)。本期的主题为光电子材料。讲座由刘向峰副院长主持,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参与,并吸引了其它专业和年级的部分同学参加。本次讲座有助于同学们更深入了解材料专业各研究方向,拓宽视野,帮助同学选择导师,选择专业。
讲座邀请了国家纳米中心的魏志祥老师,半导体所的刘建国、吴南健老师,电工所的马衍伟老师和物理所的顾长志老师主讲。
魏志祥——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魏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有机光电材料与柔性器件,具体是设计合成新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探索其在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和传感等柔性器件中的应用。在介绍有机太阳能电池时,他讲了三个重要的问题:基础科学问题、前沿热点方向、大面积柔性器件。随后,魏老师讲了自己课题组的代表性的成果: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极限是多少?如何实现从小面积到大面积器件?等。他还具体讲了有机光伏材料中的电荷产生机制等问题。最后介绍了自己课题组的人员情况。
魏志祥老师在讲报告
刘建国——光通信,微波光子学
刘老师首先为大家讲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最初科研方向确立的原因。2009年国内的光芯片技术还比较弱,100G的理论研究已经完成,但是只有2.5G的产品可以产业化。所以,刘老师接下来就专注于把穿创新的思维应用到到产业化上去。
得益于中科院的科研环境,2017年,刘老师团队做成了第一款光放大器,解决了第一个从天上到地上通讯电路核心器件自主可控的问题。2018年,刘老师课题组实现相距6万九千公里的两个卫星之间以1G速率的互联。除了天上的问题,课题组还解决水面和水下的感知的问题。课题组构建的器件可以听到500公里以外,微小的声音。另外,课题组设计了基于半导体的结构的创新构建的“幻影技术”器件,刘老师说,“就像孙悟空的本领:把毫毛变成很多小猴子,对敌方的雷达进行迷惑。”最后,刘老师表示希望和同学们多多合作。
吴南健——视觉传感及信息处理芯片
吴老师的讲座主题是传感-计算-通信系统芯片研究。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光电融合传感-计算-通信芯片;光电融合智能化视觉系统芯片;光电融合互联高性能计算芯片和国科大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经验。第一个部分中,老师主要为同学们科普了半导体光互连高性能计算芯片,以及诺贝尔获奖者的贡献。接下来讲述了光互连计算系统案例。最后吴老师讲述了课题组培养的国科大的学生,并表示欢迎同学们加入课题组!
吴南健老师在讲报告
马衍伟——植入式医疗器件与生物传感器
马老师首先介绍了个人简历,随后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接下俩从零电阻特征的基本性质和迈斯纳效应讲起,科普了超导的基础知识。后来,介绍了实用超导材料——铁基超导体,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等。
马衍伟老师在讲报告
顾长志——纳米材料
顾老师首先从材料尺度的角度总结了材料和人类文明的关系,接下来重点讲了纳米尺度的材料加工与制造。顾老师讲了纳米尺度加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纳米尺度的科学从发展成比较成熟的学科?同时,顾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固体物理基础的知识:当纳米尺度的时候,电子和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变得不重要,而电子和电子,电子和自旋以及电磁矢量之前的相互作用变得重要。另外,顾老师推荐了费曼的物理讲义。后来,顾老师介绍了调控空间中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实现光线的偏折,来实现隐身器件的构造。最后,顾老师希望大家对材料学科充满信心,并鼓励大家打好物理化学的基础。
顾长志老师在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