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笃行致远——记国科大材料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风采

李萌1

李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博士生在读生。201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院,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现师从于高鸿钧院士,从事凝聚态物理方向研究。2022年6月,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发表关于首次实现大面积、有序和可调控的马约拉纳零能模阵列的共同一作成果。

李萌2

【度过迷茫】

高中的骄子初入大学,面对人外人、山外山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不知不觉间沉沦,请问学长是如何度过迷茫期,重新找到自我定位、化差距为动力的?

首先要明白大家都很厉害,排名上有差距,并不代表能力的差距真的这么大。其次,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客观来讲全国各地的高中教学也是有一些差距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落差,不必过度焦虑,大学是一场长达4年的赛跑,大家目前仅仅处于起跑阶段,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大家都有领先的机会。

成年意味着面对很多看不清选项的选择题:职业规划、科研方向,乃至爱情。譬如学长一步步走进凝聚态物理领域,从迷茫到笃定,也在学会如何去选择。请问学长经历过怎样的取舍?

学校给我们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大家可以体验过后再做决定。我大学时参加了很多科创实践活动,体验了不同研究方向的生活。我到过纳米中心(赵宇亮院士课题组),半导体所(沈国震老师课题组),以及国科大,受到了几位老师的熏陶,也浅学到了一些基础科研知识。这些都为我接下来的选择提供了经验。大家在感到目标不明确的时候,可以多去体验,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

学习新知识时,常会产生对某个领域的兴趣,领域有热门、冷门,兴趣也分短期、长久。与研究兴趣相遇是怎样的体验?请问学长会记在心里、写成笔记、还是进一步探索?

刚接触一个新领域时,总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获得解答。如果大家都不能解决,那么可以考虑与老师认真讨论,看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来深入探索。

【时间管理】

本科期间有很多科研拓展需要经常去实验室。关于平衡课业与科研、实验室通勤、学习新的实验规程,请问学长有哪些心得体会愿意分享?

我认为本科期间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学习,我校课业强度的确不小,课堂上的知识可能会花费同学们一定的时间。相对来说,实验室的规程会更容易学习一些。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一般都很热心,也会耐心给大家讲解,多与他们交流会有很好的收获。

【学会科研】

从学习前人工作,到做出新的探索,是厚积薄发的长周期过程。在理解的不断深入中,学长突破了哪些既有的认知/成见?亦,有哪些豁然开朗的时刻?

阅读前沿研究文章的时候,总会惊讶于他们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而习惯性忽略他们之前的一系列工作。我认为个人的努力需要与整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多翻阅前辈的工作,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科研路漫漫,做出独立成果前有重重困难需要克服,其中很多必须独自解决。请问学长有哪些难忘的科研经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哪些能力/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难忘的科研经历还是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实验并不总是成功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毫无进展,这些经历磨砺了我的心态,让我很难忘。重要的能力包括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与老师高效沟通的能力。好的心态调整能力也很重要。

【专业问题】

对于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越早进实验室就意味着越早开始积累实验经验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但是对于物理专业的同学来讲,过早的步入实验室,面临着基础知识的差距,很难看懂一些基础的文献,更难以去上手做实验。学长是怎么面对这种知识上的跨越以及看待进入实验室时机的?

材料专业和物理专业在我做的方向(凝聚态物理)有很多关联,一些物理专业的课程,材料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去选修。所以我认为知识上的跨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我个人认为不论材料还是物理专业同学,在完成本科课程的基础上,都可以早进实验室。

【良师益友】

每个科研人心中都有理想型的科学家形象,这种形象的建立来自导师学长、优秀同龄人,甚至历史上的伟大前辈。请问在学长眼中杰出的科学家是怎样的?哪些榜样给了你力量?

我认为我的导师高鸿钧院士就是一个杰出的榜样。他肩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职责,公务繁忙,同时也不忘对学生亲力指导。对科学前沿问题有独到见解,对每个学生的课题方向都有精准的把控。既有仰望星空的抱负,也有脚踏实地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

假如有时光机,请问学长会写哪些话,给曾经作为大学新生的自己?

大学的课程会有挑战,希望能静下心来,坚持不断的学习,迎接挑战。大学的时间很珍贵,希望能花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

董亦楠1

董亦楠,201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导师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牛智川研究员。现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注于使用近场光学手段研究材料表面物理。2021年6月,她关于石墨烯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杂志Nature上。

董亦楠2 

【度过迷茫】

1.高中的骄子初入大学,面对人外人、山外山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不知不觉间沉沦,请问学姐是如何度过迷茫期,重新找到自我定位、化差距为动力的?

这种情况下主要是不要想太多。可以和朋友交流倾诉,约自习约饭。大学的学习不同中学,不是为了升学或者竞争啥的,从中找到乐趣, 减少思想内耗。

2.成年意味着面对很多看不清选项的选择题:职业规划、科研方向,乃至爱情。譬如学姐一步步走进材料表面物理领域,从迷茫到笃定,也在学会如何去选择。请问学姐经历过怎样的取舍?

主要是跟着兴趣走,当时开始就想报物理,但是又不确定要做科研还是找工作,和家长商量下选择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后来发现科研挺有意思的,物理课上的比较开心,在导师的指导下就自然找到了一些比较喜欢的方向做下去了。

3.学习新知识时,常会产生对某个领域的兴趣,领域有热门、冷门,兴趣也分短期、长久。与研究兴趣相遇是怎样的体验?请问学姐会记在心里、写成笔记、还是进一步探索?

主要是多读文献。当时先找了中文的博士论文看,然后跟着引用看一看领域的专业书籍和综述之类的。

【时间管理】

4.我校课业强度不小,辅修后压力会更大。若平时不下工夫,临考抱佛脚往往不尽人意。请问学姐做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直白来说保GPA)有没有小妙招?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比较重要。保持好的精力才能提高效率。

5.本科期间有很多科研拓展需要经常去实验室。关于平衡课业与科研、实验室通勤、学习新的实验规程,请问学姐有哪些心得体会愿意分享?

通勤确实是个问题,需要安排好时间,可以假期集中实验,平时读文献或者做模拟之类的。

【学会科研】

6.从学习前人工作,到做出新的探索,是厚积薄发的长周期过程。在理解的不断深入中,学姐突破了哪些既有的认知/成见?亦,有哪些豁然开朗的时刻?

新的认知和发现每次读文献都会有。做实验遇到不符合预期的时候也要多思考。

7.科研路漫漫,做出独立成果前有重重困难需要克服,其中很多必须独自解决。请问学姐有哪些难忘的科研经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哪些能力/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我也刚刚开始,还是学生,谈不上豁然开朗。做实验上头的夜晚都挺难忘的。

【良师益友】

8.每个科研人心中都有理想型的科学家形象,这种形象的建立来自导师学长、优秀同龄人,甚至历史上的伟大前辈。请问在学姐眼中杰出的科学家是怎样的?哪些榜样给了你力量?

吴健雄先生是一位很重要的榜样。那时候她所在的整个美国学术界还对女性有着歧视,哥大物理系也没有过女性教授,投票吵架了好几轮她才用超教授的实力有了助理教授的职位。现在我们常常因为卷文化而焦虑,其实先辈们面对过的现实远比现在复杂。不管什么环境下,沉着,严谨,热爱,这些东西都挺重要的。

9.  假如有时光机,请问学姐会写哪些话,给曾经作为大学新生的自己?

珍惜每一堂课,珍惜每天的光阴。

 

杨1

杨羽飞,现斯坦福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院,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同年入斯坦福大学材料学院,师从于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崔屹教授,现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2021年5月,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Energy发表共同一作成果。

杨2

【度过迷茫】

1.高中的骄子初入大学,面对人外人、山外山的心理落差,很容易不知不觉间沉沦,请问学姐是如何度过迷茫期,重新找到自我定位、化差距为动力的?

这个问题很难,我有三点小经验,只能说共勉:一个是正视并接受自己的迷茫。曾有位师兄的话对我很有激励:“如果你现在感到迷茫或痛苦,你应该开心,说明你在成长。如果有段时间你感觉不到痛苦了,说明你已经很擅长你正在做的事情,没有继续成长了”。想想经历的迷茫正说明自己的成长,会心里更接受迷茫的自己。二是面对不可避免的压力,再难也不能逃避。很多时候是会有差距,但差距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是被我们自己放大了。我们不逃避,慢慢追,都会变好的。三是在迷茫带来的焦虑面前,要有自己放松的秘诀。这里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放松方式,或有一二爱好,或有二三好友,能让自己歇息歇息笑笑就好。

2.成年意味着面对很多看不清选项的选择题:职业规划、科研方向,乃至爱情。譬如学姐一步步走进电池负极材料领域,从迷茫到笃定,也在学会如何去选择。请问学姐经历过怎样的取舍?

对于选择这件事,我相信的是“选择的未来不是在选择那一刻所决定的”。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会先全面了解各个选项的优点缺点,这时候长辈友人经常能提供很多很好的观点。在全面了解了之后,大概率内心对于选项都会有了倾向性,这时候我会选择相信自己。我会尝试不要太执拗于选择本身,但在选择之后努力按照自己的设想行动。

3.学习新知识时,常会产生对某个领域的兴趣,领域有热门、冷门,兴趣也分短期、长久。与研究兴趣相遇是怎样的体验?请问学姐会记在心里、写成笔记、还是进一步探索?

如果是遇到一篇有趣的文献,那么我会简略阅读核心概念后决定是否进一步精读。如果是在讲座中了解到一个有趣的领域,那么我会记下来之后再找对应文献阅读了解。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思考很重要:我能从他人的工作中学到什么?他的工作对我的项目有何启发?他工作的概念能否应用到我的领域产生新的突破?新知识很多,所以我会努力从中抓住他们的重点,并尝试为己所用,这样带着思考去吸收这些新知识。

【时间管理】

4.我校课业强度不小,辅修后压力会更大。若平时不下工夫,临考抱佛脚往往不尽人意。请问学姐做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直白来说保GPA)有没有小妙招?

我是不擅长临考抱佛脚的类型,所以我更会选择在平时一点点积累,及时总结。这样平摊下来在每一天的时间也并不多,但到期末的时候,这个学科的知识骨架已经建立起来了,复习起来也会更清晰有条理。

5.本科期间有很多科研拓展需要经常去实验室。关于平衡课业与科研、实验室通勤、学习新的实验规程,请问学姐有哪些心得体会愿意分享?

其实比起平衡,更多的是时间挤一挤就有了。我会努力通过时间规划来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尽量减少碎片的时间。比如提前和师兄师姐商量好实验时间,再在其他时间安排好各科内容的学习。如果有碎片的时间,也可以完成一些快捷的小任务。如果实在忙不过来,比如临到期末的阶段,那就适量减少实验室的工作。在寒暑假没有课业压力的时段,就集中精力做好实验室的工作。

【学会科研】

6.从学习前人工作,到做出新的探索,是厚积薄发的长周期过程。在理解的不断深入中,学姐突破了哪些既有的认知/成见?亦,有哪些豁然开朗的时刻?

其实你已经总结的很好了,我现在对科研的理解也是厚积薄发。我在初入电池领域的时候,是在导师安排下从一个小课题入手,解决一个小问题,先了解科研工作的流程,同时积累该领域的知识。等做完这个小课题,才发现自己对电化学领域的理解和刚进组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开始可以更深层次理解到电池领域的挑战,也渐渐有了自己设计的实验想法。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逐渐开朗的过程。

7.科研路漫漫,做出独立成果前有重重困难需要克服,其中很多必须独自解决。请问学姐有哪些难忘的科研经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哪些能力/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一个难题,我想能做的只能是坚持不断想办法。但其实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有的或许和导师同事讨论会豁然开朗。我经常遇到一个情况,一个实验上的困难自己苦思奇想几天都没有什么结果,但和同事偶然聊天说起,同事一个想法就给我很好解决问题的启发。我们在科研中独立但不孤独,和同事的互相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良师益友】

8.每个科研人心中都有理想型的科学家形象,这种形象的建立来自导师学长、优秀同龄人,甚至历史上的伟大前辈。请问在学姐眼中杰出的科学家是怎样的?哪些榜样给了你力量?

我就从我的身边谈起吧,我的两位导师,赵宇亮老师和崔屹老师都既是我学术上也是我人生上的榜样。做学术也是做事,做事就和做人息息相关。两位导师风格不同,但都极具人格魅力,我是非常感恩能在在两位导师组里学习,在进修科研的同时,也在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里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9.假如有时光机,请问学姐会写哪些话,给曾经作为大学新生的自己?

如果能有这个机会,我会希望大学新生的自己更有勇气。在大学的新环境,有很多新鲜事物也是新机会。我曾经会有很多担忧,忧虑到最后就失去了尝试的机会。现在想起来,犯错尤其是青年时期的犯错,并没有什么可怕,反而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