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材料人》

———2020届材料专业本科毕业生王舒

王舒:“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王舒,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并辅修了物理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导师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索鎏敏研究员。现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以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缺陷的物理模型都有所研究,已经参与过4篇高质量论文工作。最近研究成果(本科期间的科研工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dv. Mater. 2021, 33, 2005781)。 

王舒

当初踏进国科大校门时,王舒最早选择的是化学专业,但在经过一年对材料学科的深入了解和材料专业多位良师的影响下,最终选择了材料专业。她对学习和科研全身心投入,为人严谨自律,大学四年保持GPA材料系第一,在2020-2021短短两年时间里参与了四篇论文的工作。尽管科研之路任重道远,但她仍砥砺前行,锐意进取。这是她的“脚踏实地”。

在国科大度过的大学生活,在王舒的回忆里是充实而美好的。因为有国科大这个良好的平台,她的身边总不缺良师益友在需要的时候给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国科大提供的“一对一导师制”、寒暑假科研实践和出国访学等各种宝贵机会,让她能站在许多巨人的肩膀上看清楚自己真正感兴趣地研究方向,恣意地开拓自己的眼界,充实自己的大脑。这是她的“仰望星空”。

为了回馈母校、用她的经验更好地帮助到母校的后辈们,王舒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Q:本科期间学姐最有印象的老师是哪一位?觉得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课程或者说经历是什么?

Ahh“最”这个字有点难,印象深刻、深受启发的有不少呢。

材料系的老师的话......其实首先是三年级上学期《材料科学基础(下)》的一位授课教师,陈运法老师。

陈老师是1607班的科学家班主任(王舒同学本科入学是化学专业,二年级转为材料专业),刚入学时全体1607班同学在过程所参观,听过陈老师(杨军老师等当时也讲了)的报告,其学识与风度深深吸引了我,让小小的我觉得“要努力成长成陈老师这样的科学家”。后来《材料科学基础(下)》课程陈老师负责讲材料化学部分,授课内容结合了陈老师过去多年丰富的研究经历与思索,不落俗套、切中要害、启发我们思考。在得知我一个月后要去伯克利访学后,陈老师有几次下课后主动拉着我聊天,结合他本人过去在法国留学等的经历,传授在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的经验。

还有一位就是赵亚溥老师。首先很大程度上时赵老师的《材料力学》课让我决定来材料专业的。赵老师的课让我们不拘泥于一门课程、不崇拜于一篇顶刊(赵老师课上分析过随便找的一篇临近日期的《Nature》正刊,找出错误、理出思路),鼓励我们不负韶华努力学习,不迷信权威求知求真。

经历的话……hh访学期间印象深刻,就说这个吧。选修过Prof. Devine的《corrosion》课程,老师和助教都是本土美国人、课上一开始没有任何认识的人、甚至找不到习题课教室。后来一次次在office hour(课后老师的答疑时间,此时欢迎选课的同学去办公室讨论课程相关的问题)找授课教师解惑、努力读完阅读材料和笔记,期末拿到了A+。访学期间和室友们(国科大电子、物理专业的女士)共同做饭、春假和伙伴们去洛杉矶玩耍。在Prof. Walukiewicz的指导下和伙伴们一起做着一个课题,离开前还在Prof. Walukiewicz邀请下领会过其夫人的手艺……berkeley的日子和那里的阳光一样灿烂,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申请季在各学府中选择了Berkeley作为研究生学习的地点吧。

Q:学姐能大概回忆一下自己本科的科研经历吗?希望能给后辈们做一些参考。

A首先说说大四大家都会完成的科研实践和毕业设计吧。大三下学期访学课程结束后,5月中旬就回来了。回来前联系了物理所E01组的索鎏敏老师,希望在索老师的组里完成材料系的科研实践(当然也有后续的毕业设计)。

一开始也是“对电化学的大方向有概念、有兴趣,但完全不知道具体能做什么”,一开始也是组会一头雾水。进组不久后索老师与其博士后毛明磊博士协商了一个课题让我试试。之后毛博士手把手、从最基础的开始教,遇到问题组里的研究生和老师们也都很热心的帮忙解决。一两周后第一次做的汇报也是很奇葩的,最开始的数据也是基本不能用的,也操作失误让手套箱水氧含量超标过,也有读了好久的文献被问起来不知中心思想/重要数据的……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对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们确实是怎么感谢都不为过的。

如果是对学弟学妹提建议的话……摆正心态,勤奋工作,主动学习,尊重以及帮助实验室的老师、学生、工作人员,自己的垃圾自己收拾,实验记录要规范(有一说一这个真的很重要)。

时间往前推,大三的科研经历就是出国访学了。访学期间课业一般不会太重,为了丰富个人经历,或者说为了学业/升学,能找到比较喜欢的方向的老师做一点工作是比较好的。我也幸运地和李润东、伍欣纯同学,联系了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Prof. Walukiewicz一起做过一些工作(有JPCC文章发表)。一开始也是放不开的啦(老师完全不会中文),但Professor讲的概念很清楚、分配给我们的工作也比较明确,实际工作中效率也渐渐提升。我们大多邮件联系、每周有一次短会,短会我们学生提前准备好pptProfessor和我们交流ppt上展示的内容。回国后我们也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延续工作、直到文章发表。

至于大一大二,走马观花看一些领域、旁观研究生的生活。(积极主动目标明确的同学一定比我做的好多了。)在低年级、方向不明确的时候,国科大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大的平台,支持我们在各研究所各课题组探索学习。老师们对我们本科生的参观实习要求回复的都很快很积极。感谢国科大。

大一暑假借着社会实践活动,在上海硅酸盐所玩耍了两周、玩过研钵、在监护下烧过炉子;在电工所超导带材车间一脸懵逼过。

大二寒假回家前一周,在学业导师骆军委的研究生办公室看了一周《半导体科学与技术》(第二版)。

大二大三间的暑假,在半导体所刘峰奇老师的课题组玩耍过几个白天,跟着研究生师兄看看问问,看过用光刻机(记住千万别把掩模版拿出光刻室……)等做器件,试图看课题组毕业同学的论文但吸收内化的比较少。

Q:学姐对本科期间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人生无悔的话当然nice nice nice

A骄傲的事情没有吧……本科是很幸运的在接受各位师长无私的教导、各位同学纯粹的友善。

或许这里想问的我的本科的特别之处?hh这个或许可以。大二春季学期和大三秋季学期的一年,我在物理学院选了不少课,体会过hard模式(4天考了8门专业课之类的)的考试周/考试月。在此建议:除非是天资合适,还是不要过于集中的选课了,与其这样不如一学期好好吃透一两门专业课,或者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的实验室跟着做起来,或者也可以好好体会丰富多彩的本科校园生活。

哦说到这个想起来一个可以骄傲一下的了——基本没熬过夜(这里熬夜定义为晚上十一点半后睡,刨除申请季),以及每天早上7点前基本都起床了。

后悔……就是社交的有些少吧,独自完成课业的时间有点长。可能的话希望能多和同学们在北京各地逛逛、能多聊聊天。

Q4:如果让学姐给后辈们提一个醒,学姐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是大学一定要谈恋爱吧)

A当然不是啊。emmmm...还是祝大家开心一点,过好每一天吧,我们每个人都很棒。

从和王舒学姐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积极乐观和国科大学子身上特有的科研气质。在忙碌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游刃有余,在每个良师益友身上寻找自己提升的空间,在国科大提供的海量学术资源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瓢,在闲暇之余也能像这次采访中一样谈笑风生。相信她会珍惜在国科大的本科生活中收获的点点滴滴,在未来的人生和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更洒脱。